关闭

文章

文化基础建设

莎拉.怀汀(Sarah Whiting) 博士

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及威廉 ‧ 华德 ‧ 沃特金教授/美国休斯敦得克萨斯州WW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2016
在《姚仁喜│大元建筑作品 30x30》这本精彩的建筑作品集中,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呈现了一系列文化与公共建筑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重新确定:虽然多数人认定虚拟数字的文化领域已经完全霸占了我们,但事实并非如此;文化的实体建构,仍然兴盛而活络地存在着。

以下阐述多少出乎意料之外:现今提及文化,第一个直觉就是上网,几秒钟就能进入罗浮宫网站 www.louvre.fr,直接点选《蒙娜莉萨》、米罗的《维纳斯》、维梅尔的《编蕾丝的女子》等等不胜枚举的大师杰作,几个小时任你欣赏。当然,这些确实都不是实物,但也让我们免去人挤人之苦,只要单击「放大作品!」便能近距离细看,还有文字说明,也可以链接到其他文章与图片。这些都与当代的「上网」文化紧密相关,这种文化完全配合个人的需求,只需要鼠标或手指点几下,而且随时可以取得。音乐也是如此:戴上耳机,连到 youtube,全世界的音乐环绕在耳,连表演者都可看得一清二楚,连最贵的包厢座位也比不上。
文化俯拾即是,是非常惊人的转变,世界的幅度逐渐缩小,全球的观众可以同时上网。然而,现代上网式的文化虽然更自由、更平民化,却也带给建筑一个直接的挑战:当艺术、音乐、文化已全然地个人化,且全年无休持续放送,博物馆或演艺厅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本书中的建筑作品提醒了我们,文化所孕育出的实体基础建设,其影响力不仅可比网络世界,甚至凌驾其上。纵使网站上的点击数与「按赞」不断创造出新的公众、新的观众,但这些新的公众与观众也透过崭新形式的「公共」场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新诠释。

德国哲学家哈伯马斯于1962年的《公共场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首次提出「公共场域」一词。哈伯马斯指出,19世纪资产阶级兴起,是由于当时能够公开演说的特定场所开始增加,民众得以在公开场合讨论及交流意见,包括咖啡厅、博物馆、报纸等。哈伯马斯认为这些管道皆能促使舆论形成,他刻意区分私人场域 (家庭、个人等) 与公共场域,将公共场域视为公众讨论中产生的特有共识。

在现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个人在属于私人场域的家里上网「聊天」时,私人与公众几乎难以辨别。而奇怪的是,网络仍然会强化哈伯马斯模型中所说的「单一性」,网络虽然让人可以接触全世界,但同时也透过共识控制自己在网络上的活动,倘若不断地透过连结追踪自己「按赞」的内容,那就始终停滞在相同属性的文化环境中。

随着国际间的界限愈来愈松散,结合着国际旅游愈发容易 (洛杉矶直飞台北 14.5 个小时似乎很漫长,但跟过去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因此实体世界的公共场域,组成变得更加多元与异质。听来似乎有违常理,但相较于数字世界,现实世界的公共场域更加符合当代。

姚仁喜的建筑作品创造出公共互动的场地与空间,具体呈现文化和历史,这样的建筑有助于公共的交流,促使个别的民众之间建立起关联,纵使大家的语言不尽相同,但都能透过形式、几何、图案、材质和景观,而阅读文化。有些建筑作品中,比喻象征十分浅显易懂,例如乌镇大剧院的并蒂莲,农禅寺水月道场墙面镂空雕刻的经文;有些作品的联想则比较隐晦,例如兰阳博物馆宛如山峦窜起的花岗岩,故宫博物院南院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元素。

总归而言,姚仁喜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承载着多重的联想,广涉语言、自然和艺术,让观者各有自身解读,日后再访更会强化这些领会,正如同网络世界中点击链接的动作。尽管每一件建筑作品各不相同,表现出特定的地点或历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坚持采用极具量感的建筑材质。文化乃是强韧恒久,故采用大量的砖、石、混凝土明白地展现坚实的基础建设。姚仁喜的公共作品在形式上也相互共鸣,纵然无法指出单一的风格,但都是透过巨大的几何图形,凸显建筑的集体空间。

姚仁喜所建构的文化基础建设,标志着吾人的集体公共生活,正如过去几世纪以来的实体基础建设,然而,过去的公共实质基础建设,例如为了掌握自然资源所兴建的大型土木工程,或是战后促成都市发展的庞大公路系统,虽然在其初始之时都能紧密地联系公众,因而定义了各个国家的公众性,时至今日,由于它们对于环境与生态所造成的冲击,使得我们对这些建设当初的定义不再乐观。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面对这项挑战,因此,如何另寻新的方式来界定公共性,避免让个人完全孤立于数字连接的现代矛盾性中,是极为重要的。

姚仁喜建筑师一系列的文化建筑,积极地参与了文化基础建设的建构;而这些文化基础建设的作品,以其实质的存在以及参与者的全球化与多样性,也为我们指引出了当代集体公共场域的新愿景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