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消息

元智信息图书馆大楼 / 建筑师杂志

元智信息图书馆大楼 / 建筑师杂志

1997

寓抽象概念于知识殿堂的建筑之中 评元智图书资讯大楼 利用动线的游走、灵活的量体组合配置与场所精神再现等观念与设计手法,本案成功地将抽象的概念推演至建筑与人的关系,在人的尺度里,得到另一层次的满足。

设计时间业主一句「飞蛾扑火」成为此设计案的主导力量,而文学词深之美,触动脑海里那让想象漫飞的空间。抽象,这不同艺术下共通的语言,正拨动着建筑师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那似有还无的琴弦,能否成就创作,只是一瞬间。而建筑创作之层面甚广,不想钻研于「飞」「蛾」「扑」「火」所衍生之文学与建筑的关系能为创作本身带来怎样的可能性,反而愿意将本案与历史上几栋重要建筑相拟,在此比较的前提下,将不难欣赏到本案在轴线关系、量体与空间错置、以及校园场所精神之再现等多重向度共置一堂之精妙处理。轴线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规划案中,于轴线端点放入一具神殿宏伟的图书馆,告诉两翼顺着如阶梯、步步高升的莘莘学子(暗示层及)知识的重要。新古典的建筑语汇、小心交置的量体,有效的在轴线端点塑造出象征意义极浓的锚定建筑,比例不像神殿般雄伟,反倒显得亲切可爱。

而神性的糖衣,内藏知识宝库,点出校园的精随。在Chandigarh的规划案中,柯布站在数十哩外的小山丘上,远眺喜马拉雅山的自然壮丽,布杂学派重对称的教条应景瓦解,左一栋Governer’s Palace屋顶如机翼般,展翅待飞,右一巨型巧手迎风开展,将视线引回中轴。如此强力轴线,竟也安然从中掠过,顺着喜马拉雅山势,扶摇直上青天。其他建筑族群更平行于轴线拉长延伸,或与水池相伴,或与凹凸地景共存,如此礼让自然,弥补了现代建筑运动过度注意机械美学之缺憾。法国新凯旋门,如雕塑般夸张的大门,以其象征速度穿越之斜角造型、裸露之机械与透明电梯,直接将主题环给自然,承先启后,成功地为法国新浪潮建筑运动画下句点。相较于几个国外案例,位于内坜的元智大学图书信息大楼一案,运用「偏心 (Offset) 」的概念,反映了轴线末端转折的基地特性,而以偏了心的建筑量体中的「空」,对准校园林荫大道,左一国际会议厅悬于半空中,右一细长型图书馆穿梭其间,暗示着南北向轴线末端由西向东延伸的校园配置,而南面开口则有效地将视线引回自然。「飞蛾扑火」的概念在经过六、七次理想与感性的纠缠后,终于拨对了弦,借用中空的斜角框架凝聚视线,错置的量体拜中庭采光之赐,明暗虚实互换,光影交织其间,实令人有一探究竟之感,相当程度地诠释了原始的概念。

如此反复翻案的煎熬,至此总算海阔天空,接下来的设计顺势展开,利用动线的游走 (Meandering)、灵活的量体组合配置与场所精神再现等观念与设计手法,成功地将抽象的概念推演至建筑与人的关系,在人的尺度里,得到另一层次的满足。动线的游走行进过程中,顺着轴线渐次向下(缓坡)所释出的能量,倒也经由往上的台阶,步步拾回。引入一楼入口平台 (Platform) ,由此而上的动线或穿梭峡谷式的空间至采光内庭,或转90°或做180°回转,空间有时高耸,时而方整,时而呈水平状开展,在游走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而转折动作的本身将几组内庭空间串连起来,可经由一楼楼梯俯瞰图书馆内部空间,可伫足内庭平台仰望蓝天,或由三楼平台回望林荫大道,内、外、半户外视觉感受交织互换穿透的趣味十足。

量体组合方式斜角框架于ㄇ字型的配置,内藏使用行为较静态且紧凑的教室与教职员办公室,轻松的将主动线留给内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西南偶45°拉长了的斜面,呼应偏了心的轴,重心东移。用几何的角度来暗示偏心的概念,令人喝采,而此不对称的框架则该是为了对知识的渴望,而「粗糙」希望是对浮华社会过度装饰的反讽!从外部空间的构成来看,元智图书馆其实不像「馆」,比较像舞台,刻意加宽的楼梯、放大的平台提供更多供学生逗留、交谈的机会;而光线,这直接反应天候的定时器,似乎正不定时地准备按下快门,为莘莘学子纪录一幕幕校园场景,留下共通的回忆于未来。施工与细部本案在业主与建筑师长年的默契下,决定一舍早已被泛滥使用的磁砖面材,尝试用预铸清水混凝土版来筑构外墙,而大元事务所对此新工法的尝试投入相当多的心力,内部招开研讨会,邀请有经验之营造单位与建筑师对台湾预铸混凝土版的施工环境与工程质量进行讨论,更远走南加州拜访沙克实验室的增建工程,吸收国外工法技术。

对于一个一年内完成的作品,实不愿苛责,完成后的外墙工程虽未能完全统一,转角亦有些许剥落,但整体而言,仍无碍于粗糙质感之表达。惟二、三处PC预铸版与RC结构交接处,未能在施工图阶段微调尺寸用PC版包住RC柱,或以宽边勾缝脱离,导至现场两种色泽无法统一的混凝土硬是相连在一起;加上PC版边缘的缺角不整留下几乎是无可弥补的缺憾,更再再抓住你的视线。

另外,扶手栏杆硬是强加在RC墙上,明显地与设计理念无关,亦令人不解。然整体而言,本案在概念形成、空间感的塑造、材料质感、甚至颜色的表达与控制上仍相当强势地主导「阅读者」的心思,成功地为些微的瑕疵护航。结语 70、80年代的台湾房地产或许有功于今日台湾的经济实力,然而其所掀起的造势运动与过度渲染的表象建筑风格,其实已相当程度地影响并局限普罗大众对建筑的审美观,加上设计费普遍偏低,粗糙之施工质量等负面因素牵制,能深论之建筑作品相当有限,反不如40-60年代的第一代建筑师如王大闳、张肇康等人在建筑设计领域,就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努力成果。70年代以降的房地产造势运动,或许是时代的产物,甭论其功过,但所衍生弥漫于建筑界之烟雾,是该渐渐淡去之时。很高兴在90年代末的台湾,有机会看到如元智图书信息大楼可供谈论并值得深入了解的作品呈现,让更多好的建筑作品浮上台面。而也就是这些在职业环境不尽完善的生态中,仍经营稳健且执着于设计的先驱门,东一栋西一栋的作品陆续呈现,导引着新生代,如飞蛾扑火般勇往直前。飞蛾扑火略嫌悲壮,愿能脱胎换骨,化为凤凰,浴火重生。

建筑师杂志/文邱文杰 (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