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消息

一次新鲜的经验 / 建筑师杂志专访

一次新鲜的经验 / 建筑师杂志专访

1998

参与了这届杂志奖评审对我来说,才比较有机会领略深入了解别人对建筑的态度,比如说中研院信息所,杂志作品刊出的时候只是大略了解,这次为了评选这个案 子,花了比较多的精神,了解建筑师的态度及意图。而其它评审的观点再交融之后的讨论,都有助于异于平日自己处理设计案的经验。而对于比较深入了解的案子, 我也扮演引领其它评审了解其设计意企图、设计密度的角色,比如高雄紫竹林精舍,我就扮演这种角色。

因此,有机会深入了解同行在做、在想、在尝试、有成功有失败的例子,对我也是一个新鲜的经验。 所以我的态度是在体会这种经验之际,着眼于将同行在尝试的过程及结果,有值得喝采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很特别的作品,用欣赏的角度来看,够精采,就推荐 它应该得奖。反之,我不是拿着一把尺将这些作品统统藉由这把尺的揣度,认定它达到一个标准才给奖。因此,很有意思的是,我提的应得奖作品好像比较多件。 第二个意见是本届的作品中,有许多种不同类型,比如地景建筑、老屋再生翻新装修、大尺度公共建筑、小尺度的特殊机能建筑,从公共到私宅都有,类别及处理手 法都颇为多样,所以在不同类型上的处理,只要值得喝采,我都持肯定的态度。 因为我们都在此时的台湾执业,要处理出一栋好建筑,说实在话,并不容易。如果要做到无懈可击,那大概很困难,因为建筑产业近几年虽然精进很多,但从业主、 建筑师、营造厂或从设计到施工,建筑产业的生态仍不是很健全,尤其没有统一、公认、完整营建的规矩。可以说建筑工业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之,即使建筑师 有很好的想法,仍不易被实现,比起其它国家,台湾更是辛苦。所以就这个观点,我比较以心同此理来判断之。 有几件作品我特别提,因为他们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 新竹文化中心,我感受到一种很自发的生命力呈现出来,虽然在形及构件上的组合有一些未臻理想,但却显现出「拙」的美感与意图,并且表现得很有特色,有种不 受拘束的意图有点像陈升的歌曲,深信假以时日,谢建筑师可以有更另人刮目相看的大作出现。 明池森林游乐园区我蛮欣赏,在讨论过程中有过「文化属性」的辩论,可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对错或应不应该的课题,而是处理的好不好的课题。而本案我觉得他 们做得很好,我很肯定。尤其是他们能够用「很少的建筑去做很好的建筑」,这更是我愈来愈肯定的方向,相当不容易。 高雄紫竹林精舍在几年前就去过,乍见当时有惊讶与震动的感觉,主要的观点是就一座新的现代佛教建筑而言,有很多空间处理得相当有力,而且传达出佛教的精 神。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块很小的基地,处理出很多层次的空间变化,这是我认为最值得喝采的地方。我因为种种机缘,了解到这座寺庙之所以可以处理到这种好境 界,除了建筑师的努力之外,业主的用心也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空间都处理的更好。 十方事务所有好几个作品都被大家所肯定,近年来有相当清晰的风格与质量呈现,很理性的几何、不追求商业噱头的语汇,很严谨地处理平面、结构与构造等课题, 是十分用心值得称赞的事务所。古亭国中有着很复杂的设计条件及尴尬的基地,但处理得很棒。我要再提到的是,十方有许多案子进入决选,也都相当够水平。对我 而言,十方农禅院是一件遗珠之憾。 中研院信息所增建案,在王大闳先生作品之后的基地,以一种谦卑的方法呼应主建筑,又引介了相当有趣的空间在其中,处理得相当得体。这是我蛮赞成的,也是还 要多学习的建筑态度。更可贵的是,在这种态度下他又能创造出很精采的空间,可说是实至名归。 捷运淡水线剑潭站有它的问题但也有它的意义,坦白讲,从技术的观点上,整个结构是有点小题大作,但在公共建筑的角色意义上,其扮演都市空间及市民意象上, 都有其可取之处。尤其在近年来公共建筑或官式建筑大多渐趋公式化发展,一般而言跳不出轻微的后现代加上官式对称的造型。缺乏其它的意图,激发不了人们的感动。

在我看来,公共建筑在某些时候要有一些任务,去表现当地一种情怀或者一种风俗甚至是一种渴望,尤其在某些恰当的时候,更应该要被放进去,剑潭站就有些这种 企图而且执行得还不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肯定它,也期望台湾的公共建筑或官式建筑可以走出八股的形式。 高佛案,有一个有趣的剖面,把街屋的空间剖面现代化了,也就是在处理原本阴暗的街屋,在同样的量体变成一个有错落、高低层次且引进自然光线的有趣空间。但 同样的团队在设计纸博物馆的案例中,我认为是内容更丰富、空间更精采的案子,可惜杂志没有刊登过这个作品,他们也没报名,但我还是推荐大家去参观纸博物 馆。 最后,对于评审的感想来讲,因为这是一次非主题性的比图,而且从上百件作品中挑出几件得奖作品,在五位评审来说,我认为这种的条件首先可能很有共识、焦点 或课题。其次是每位评审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有带尺,有人不带尺,有人尺很准但有人很松。而在筹备会议上就讲好,评审只是一次过程,所以讨论变得很重 要,因为任何的选择都不太会影响建筑师的想法(因为作品都已完成了)与价值。当然,最后还是诉诸投票,投票也许代表许多未说的话。同样地,整个过程不仅让 我了解建筑的理念与想法,评审之间的讨论与投票,也让我了解其他四位评审的想法与理念。


口述/姚仁喜‧采访/林芳怡(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