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消息

彰显专业领先与传承的突破与创新 / 民生报

彰显专业领先与传承的突破与创新 / 民生报

1999

「突破与创新」做为第一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奖的主题,准确的说这个奖是对台湾当前优秀建筑师建筑设计成就的一种肯定,但广义的角度来说,做为台湾第一个由民间企业主办的建筑奖,其主题「突破与创新」含盖了「建筑专业经验传统」的承启。换言之,建筑的专业经验如果可以成为一种传统,其累积的结果将是一种「文化风格」的显现,也当然是生活于此的人民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内容的「再现」。本届远东建筑设计杰出奖,以正式奖项之外的「特别奖 」颁发给张昌华建筑师与王大闳建筑师,我认为应为植基于二位资深建筑师在其建筑设计作品中对过去五十余年来的台湾传统建筑发展在建立台湾建筑专业经验传统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自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六○年代以前,台湾的建筑发展其实是相当缓慢的,不但在教育、人才训练及建筑作品上都远落后于世界主流外,但即使外在环境条件如此艰困,台湾还是在早期随国民政府来台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开启了战后台湾建筑发展,在这股潮流中,做为建筑设计主体的专业建筑师人数及素质有所不足,但我们却有一些非建筑专业背景,却与建筑工程设计相关的杰出土木结构设计专业工作者,以建筑师的身份从事于建筑设计的工作,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在六○年代的台湾,这种专业工作者对台湾的贡献在于以「技术卓越」的角色,将台湾的营造技术提升为一种进步的状态之中,同时也将台湾的建筑发展在「结构造型」的领域之中有一定的地位,张昌华建筑师是其中相当重要具土木背景的杰出建筑师,他的作品如清华大学的教学用原子炉工程设计、体育馆及梅园休憩亭是其代表作品;对六○年代的台湾而言,除了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之外,这几件作品所呈现的意义在于「完全」以本地的工程设计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员所组成的工程团队完成的作品。张昌华建筑师以良好的土木结构工程背景及知识克服了许许多多施工与工法的困难,在三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仍维持了相当良好的使用状况,对建筑设计而言,作品的完成其目的及影响是多样的;像张昌华建筑师,他的作品做到了建筑设计领域中最恒常的价值是相当难得的,他的作品让台湾的工程技术与建筑结构造型的发展不致交了白卷。此外,在早期台湾专业工作环境仍缺乏的年代,他的事务所--华泰建筑事务所—成为当时年轻专业者最佳的养成训练场所之一,例如此次得奖的建筑师吴明修及参与评审的张俊哲建筑师都曾在张昌华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过。「技术卓越」在台湾虽不至于是「空谷足音」,但仍是我们专业经验传统中的最不可替代的一部份,张昌华建筑师的努力开始了这个领域的本土化大门。

建筑本来就是多样、多元的,台湾的社会有幸有了像张昌华这种土木背景的建筑师,他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结构造型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可能。然而,台湾又如何有幸有了王大闳建筑师,他的建筑学习背景相较于光复初期的台湾甚至放眼亚洲及欧洲,以其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同时又是现代建筑主要推动者德国建筑师葛罗培(Walter Gropius)的学生,与贝聿铭及美国建筑师琼森(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学等这些背景来看,他都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专业者。与贝聿铭不同的是,在二战结束后,他从容返回中国并在上海开业,随后于五○年代初到台湾,为台湾早期开业建筑师中背景正统的建筑师之一,我们在王大闳历年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做为一位具良好现代建筑背景的建筑师却相当「出世」的投身于「现代中国建筑」的探讨,作品如台北国父纪念馆、台北教育部大楼、台北外交部大楼、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都是王大闳建筑师在政府的公共建筑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努力;此外,他的住宅作品济南路三段公寓及自宅、石牌公寓及自宅,已拆除的建国南路自宅….等,对传达现代中国人生活空间的努力、对台湾建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观念启发」与「手法示范」的作用存在,他在现代中国建筑上的努力,使得台湾在建筑文化的领域上脱离了传统的包袱,也因为王大闳的努力,台湾日后在这个议题的表现上,不论是建筑设计的成就及相关设计思考上,是领先大陆的。

以建筑设计的表现调整甚至「矫正」了某种保守的社会思考,王大闳的作品是具关键与转折点的价值;此外,在沿袭西方现代建筑的表现上,王大闳除了以上作品的影响力之外,位于台北宝庆路及桃源街口的亚洲水泥大楼是王大闳在商用建筑上划时代的贡献,对六○年代的台湾而言,企业体拥有总部大楼是具社会意义的一件事,其量体高度相较于「博爱特区」是一个突破,其外墙的帷幕墙设计与施工更是台湾最早的案例。我认为,王大闳做到了一个好建筑师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在建筑文化及工程技术上,王大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开拓者」。

二位建筑师其实都已退休,二位建筑师的作品是台湾近年来建筑发展的源头与缩影,我认为二位在「突破与创新」的主题上得奖,并不是二位盖棺论定,而是为二位在台湾建筑的专业经验传统的贡献而肯定,在这角度,我相当佩服远东建筑设计奖主办单位的包容与远见。

吴光庭淡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9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