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消息

元智資訊圖書館大樓 / 建築師雜誌

元智資訊圖書館大樓 / 建築師雜誌

1997

寓抽象概念於知識殿堂的建築之中評元智圖書資訊大樓利用動線的遊走、靈活的量體組合配置與場所精神再現等觀念與設計手法,本案成功地將抽象的概念推演至建築與人的關係,在人的尺度裡,得到另一層次的滿足。

設計階段業主一句「飛蛾撲火」成為此設計案的主導力量,而文學詞深之美,觸動腦海裡那讓想像漫飛的空間。抽象,這不同藝術下共通的語言,正撥動著建築師介於理性與感性之間那似有還無的琴弦,能否成就創作,只是一瞬間。而建築創作之層面甚廣,不想鑽研於「飛」「蛾」「撲」「火」所衍生之文學與建築的關係能為創作本身帶來怎樣的可能性,反而願意將本案與歷史上幾棟重要建築相擬,在此比較的前提下,將不難欣賞到本案在軸線關係、量體與空間錯置、以及校園場所精神之再現等多重向度共置一堂之精妙處理。 軸線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在維吉尼亞大學的校園規劃案中,於軸線端點放入一具神殿宏偉的圖書館,告訴兩翼順著如階梯、步步高升的莘莘學子(暗示層及)知識的重要。新古典的建築語彙、小心交置的量體,有效的在軸線端點塑造出象徵意義極濃的錨定建築,比例不像神殿般雄偉,反倒顯得親切可愛。

而神性的糖衣,內藏知識寶庫,點出校園的精隨。 在Chandigarh的規劃案中,柯布站在數十哩外的小山丘上,遠眺喜馬拉雅山的自然壯麗,布雜學派重對稱的教條應景瓦解,左一棟Governer’s Palace屋頂如機翼般,展翅待飛,右一巨型巧手迎風開展,將視線引回中軸。如此強力軸線,竟也安然從中掠過,順著喜馬拉雅山勢,扶搖直上青天。其他建築族群更平行於軸線拉長延伸,或與水池相伴,或與凹凸地景共存,如此禮讓自然,彌補了現代建築運動過度注意機械美學之缺憾。 法國新凱旋門,如雕塑般誇張的大門,以其象徵速度穿越之斜角造型、裸露之機械與透明電梯,直接將主題環給自然,承先啟後,成功地為法國新浪潮建築運動畫下句點。 相較於幾個國外案例,位於內壢的元智大學圖書資訊大樓一案,運用「偏心 (Offset) 」的概念,反映了軸線末端轉折的基地特性,而以偏了心的建築量體中的「空」,對準校園林蔭大道,左一國際會議廳懸於半空中,右一細長型圖書館穿梭其間,暗示著南北向軸線末端由西向東延伸的校園配置,而南面開口則有效地將視線引回自然。 「飛蛾撲火」的概念在經過六、七次理想與感性的糾纏後,終於撥對了弦,借用中空的斜角框架凝聚視線,錯置的量體拜中庭採光之賜,明暗虛實互換,光影交織其間,實令人有一探究竟之感,相當程度地詮釋了原始的概念。

如此反覆翻案的煎熬,至此總算海闊天空,接下來的設計順勢展開,利用動線的遊走 (Meandering)、靈活的量體組合配置與場所精神再現等觀念與設計手法,成功地將抽象的概念推演至建築與人的關係,在人的尺度裡,得到另一層次的滿足。 動線的遊走 行進過程中,順著軸線漸次向下(緩坡)所釋出的能量,倒也經由往上的台階,步步拾回。引入一樓入口平台 (Platform) ,由此而上的動線或穿梭峽谷式的空間至採光內庭,或轉90°或做180°迴轉,空間有時高聳,時而方整,時而呈水平狀開展,在遊走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空間體驗。而轉折動作的本身將幾組內庭空間串連起來,可經由一樓樓梯俯瞰圖書館內部空間,可佇足內庭平台仰望藍天,或由三樓平台回望林蔭大道,內、外、半戶外視覺感受交織互換穿透的趣味十足。

量體組合方式 斜角框架於ㄇ字型的配置,內藏使用行為較靜態且緊湊的教室與教職員辦公室,輕鬆的將主動線留給內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西南偶45°拉長了的斜面,呼應偏了心的軸,重心東移。用幾何的角度來暗示偏心的概念,令人喝采,而此不對稱的框架則該是為了對知識的渴望,而「粗糙」希望是對浮華社會過度裝飾的反諷!從外部空間的構成來看,元智圖書館其實不像「館」,比較像舞台,刻意加寬的樓梯、放大的平台提供更多供學生逗留、交談的機會;而光線,這直接反應天候的計時器,似乎正不定時地準備按下快門,為莘莘學子紀錄一幕幕校園場景,留下共通的回憶於未來。 施工與細部 本案在業主與建築師長年的默契下,決定一捨早已被氾濫使用的磁磚面材,嘗試用預鑄清水混凝土版來築構外牆,而大元事務所對此新工法的嘗試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內部招開研討會,邀請有經驗之營造單位與建築師對台灣預鑄混凝土版的施工環境與工程品質進行討論,更遠走南加州拜訪沙克實驗室的增建工程,吸收國外工法技術。

對於一個一年內完成的作品,實不願苛責,完成後的外牆工程雖未能完全統一,轉角亦有些許剝落,但整體而言,仍無礙於粗糙質感之表達。惟二、三處PC預鑄版與RC結構交接處,未能在施工圖階段微調尺寸用PC版包住RC柱,或以寬邊勾縫脫離,導至現場兩種色澤無法統一的混凝土硬是相連在一起;加上PC版邊緣的缺角不整留下幾乎是無可彌補的缺憾,更再再抓住你的視線。

另外,扶手欄杆硬是強加在RC牆上,明顯地與設計理念無關,亦令人不解。然整體而言,本案在概念形成、空間感的塑造、材料質感、甚至顏色的表達與控制上仍相當強勢地主導「閱讀者」的心思,成功地為些微的瑕疵護航。 結語 70、80年代的台灣房地產或許有功於今日台灣的經濟實力,然而其所掀起的造勢運動與過度渲染的表象建築風格,其實已相當程度地影響並侷限普羅大眾對建築的審美觀,加上設計費普遍偏低,粗糙之施工品質等負面因素牽制,能深論之建築作品相當有限,反不如40-60年代的第一代建築師如王大閎、張肇康等人在建築設計領域,就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努力成果。70年代以降的房地產造勢運動,或許是時代的產物,甭論其功過,但所衍生瀰漫於建築界之煙霧,是該漸漸淡去之時。很高興在90年代末的台灣,有機會看到如元智圖書資訊大樓可供談論並值得深入了解的作品呈現,讓更多好的建築作品浮上台面。而也就是這些在職業環境不盡完善的生態中,仍經營穩健且執著於設計的先驅門,東一棟西一棟的作品陸續呈現,導引著新生代,如飛蛾撲火般勇往直前。飛蛾撲火略嫌悲壯,願能脫胎換骨,化為鳳凰,浴火重生。

建築師雜誌/文 邱文傑 (1997.12)